這些都是按照設計規范來確定的,比如《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》《低壓配電設計規范》等等,這些現今都是跟國際電工委員會IEC(主要是低壓配電)借鑒而來。
(漏電斷路器的額定動作電流值,但是制作標準大于15mA以上就可跳閘),小于0.1s(動作時間),是指高靈敏度的漏電斷路器而言,比如潮濕環境、插座回路,作用防止接地故障產生和電氣火災的發生。
至于30mA和0.1s的確定,則是由IEC機構做的交流電流通過人體時的效應實驗來確定的。時間當然是越小對人體影響就越小,IEC就是以0.1S為時間點(這也和保護器的實際制作相關聯),實驗證明,如果是在0.1S,在漏電電流30mA這一臨界條件下(這詞我用得不是太嚴謹?。?,人體不會因發生心室纖顫而電擊致死,故國際上將漏電斷路器RCD的額定動作電流值取為30mA。
但是動作時間和動作電流選擇不止如此,如果一個供電系統存在兩級或者以上的漏電斷路器,那么為了避免下級頂上級跳閘的發生,這兩級漏電斷路器選擇上就要不同了,一般要滿足兩點:1)額定動作電流值上級是下級的3倍;2)上級的不動作時間要大于下級的極限不動作時間。